时间:2022-11-29 11:08:29 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数:12217
新华社福州11月26日电 题:鱼丰景美海常蓝——福建“耕海牧渔”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涂洪长、姜克红、庞梦霞
古语云“闽在海中”,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有着“耕海牧渔”的悠久传统。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要“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海域,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海洋开发,把加快经济发展的触角从陆地向海洋延伸”。
大黄鱼住进“健身房”,鲍鱼南下北上成了“旅行家”,古老的海边“石头厝”成了“金窝窝”……走进今日福建沿海,看到的是一幅与时俱进的“海上田园”图,听到的是一曲欢快悠扬的渔歌新唱。
锚定向海图强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新气象的背后,是福建省委省政府久久为功经略海洋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是海洋产业升级和科技助力的生动实践,是百姓富、生态美和谐并进的新时代发展答卷。
精耕细作“海上田园”
太阳刚刚升起,闽东霞浦县松山街道的海上紫菜养殖区已是一片繁忙。沙塘街村渔民林瑞波刚收获满满一船新鲜紫菜。“今年紫菜长势不错,按现在每斤‘头水’鲜菜4元的行情,一船就能卖4万多元。”林瑞波说。
在福建宁德霞浦县松山街道沙塘街村海边,渔民林瑞波展示收获的头水紫菜(2022年10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养殖户年收入10万元以上很常见,同样是种菜,比陆地上效益强多了。”沙塘街村支部书记魏韩文介绍说,以前种紫菜靠缆绳和竹竿,现在陆续换成环保、耐用的玻璃钢撑杆,“菜园子”升级改造,让紫菜质量和产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万顷碧波可耕田。在霞浦2.89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上,迄今开辟出40余万亩海洋牧场,这里春有海带、夏有生蚝、秋有紫菜、冬有海参,一年四季都有大黄鱼。2021年,霞浦县养殖水产品总产量47.9万吨,产值达到127.6亿元。
渔船行驶在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海上养殖区(2022年10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11月9日,满载着3万笼鲍鱼的“闽连渔运60599”运输船从山东省荣成市出发,驶向“中国鲍鱼之乡”福建省连江县。连江鲍鱼从无到有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总养殖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鲍鱼分会执行会长吴永寿介绍,鲍鱼较为娇嫩,对环境、水温要求高,近年来连江县的鲍鱼养殖探索起“南鲍北养”模式,即在春夏之交到北方“避暑”,在秋冬之际再回到温暖的南方“过冬”。
在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海域,生蚝采收船在进行采收作业(2022年10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这样养出来的鲍鱼生长速度更快、成活率更高、产量更大,还可以规避夏季南方台风、赤潮带来的风险。”吴永寿说。
在连江县筱埕镇定海湾海域,仰卧着一座近2000平方米的橄榄球型钢构设施,这正是大黄鱼的“新家”——“振渔1号”现代化深海养殖平台。这里利用风电装置可让养殖网箱360度翻转,实现仿野生环境。渔民因此打趣说,这是让大黄鱼住上了“健身房”。
福州力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福安介绍,“振渔1号”是智慧养殖平台,这里配备了4G基站、高清摄像头、海水质量检测设备等,养殖户能通过手机App实现“线上养鱼”,只要两三个人,就可以养殖数以万计的优质深海大黄鱼。
在福建福州连江县定海湾内的“振渔1号”现代化深海养殖平台上,福州力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福安展示养殖的大黄鱼(2022年11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福建拥有13.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逾3700公里海岸线、125处大小港湾,向海而兴具有独特优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启“海上福州”建设到今天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福建牢记向海发展的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海洋经济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不断拓展。2021年,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1万亿元,保持全国前列。
“海洋+”业态拓宽发展新路
北港,福建第一大岛平潭岛上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小渔村。这里倚山面海,一座座依山而建的“石头厝”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置身其间,仿佛穿越到童话城堡。
这是福建平潭的石头厝及海滨风光(2019年8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10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全村1300多人只剩100多人留守。乘着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通过“现代化+原生态”的改造,现在的北港成了近悦远来的特色文创主题村,传统民居“石头厝”成了旅游市场上抢手的“海景房”。
“海还是那片海,‘靠海吃海’的方式却完全变了。”村支部书记陈松柏感慨道,以前村民祖祖辈辈打鱼为生,渔业资源衰退后只好外出谋生;现在家家户户忙着搞旅游,村里环境变美了,街巷变热闹了,老百姓变富裕了。
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花竹村海边,游客在拍摄日出(2022年10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在霞浦的沿海,时常能见到端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511公里曲折的海岸线和265万亩浅海滩涂,造就了这里“云兴霞蔚、樵村渔浦”的人间胜景,让霞浦获得了“滩涂摄影圣地”的美名。
名气和人气上升后,当地民宿业如雨后春笋般勃兴。据统计,霞浦县目前共有各类乡村民宿(客栈)400多家,客房近6000间,年接待游客量达50多万人次,年营业额近2亿元,直接带动就业近2万人。
这是在福建宁德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拍摄的一家民宿(2022年6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批新兴职业应运而生。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村民杨雪香2006年在一位摄影师的邀约下开启了“渔模”新职业,在镜头前展示撒网、挑担等渔家生活,每月有几千元的收入。“现在来霞浦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前几年我盖了新房,开办了摄影民宿和餐馆,收入的渠道越来越多元。”杨雪香说。
在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返乡创业青年张序剑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展现家乡滩涂风光和父亲的赶海生活,逐渐发展为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张序剑乘势开设“赶海父子”直播间,销售家乡特色海产品。
在福建宁德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张序剑(左)在滩涂上拍摄父亲赶海(2021年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2021年我们直播间卖出1000多万条大黄鱼,全部海产品线上销售额达1.2亿元,今年又新建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大黄鱼加工厂,准备向直播供应链拓展。”张序剑说。
在福建宁德霞浦县沙江镇沙江村,张序剑在快递车内介绍他销售的大黄鱼产品(2021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从一船一网到海上牧场,从向海要地到借海生“金”,福建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做优海洋经济,全力打造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集群。《福建省“十四五”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25年基本实现海洋强省建设目标。
蔚蓝家园走向富美和谐
在霞浦县溪南镇猴屿码头,记者登上当地渔民林立颜驾驶的快艇,前往七星海域采访。海上碧波荡漾,蓝色塑胶渔排整齐地分布在宽阔的航道两侧,渔船和快艇畅游其间,激起阵阵浪花。
五年前,记者在这片海域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连片的渔排拥挤不堪,泡沫网箱等海漂垃圾充斥海面,腥臭难闻的气味让人掩鼻。环境恶化的后果不仅殃及渔业生产,也让外地游客大倒胃口。
海上渔业养殖的繁荣,富了一方百姓,但“无序、无度”扩张给部分海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压力。近年来,福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为指引,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从严管海、科学治海、系统护海,在更高起点上追求百姓富、生态美的和谐并进。
机械化打捞船在福建宁德三都澳海域清理海漂垃圾(2021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海漂垃圾整治成为其中重点。2019年,福建在省级层面出台了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提出在沿海各地成立海漂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常态化的海上环卫机制。2021年,福建沿海地区投入逾2亿元治理海漂垃圾,全面建成海上环卫队伍,当年清理海漂垃圾12.55万吨。
海上养殖全面改造升级。据统计,2017至2020年,福建共清退超规划海水养殖约2.3万公顷。到2023年为止,将累计改造传统养殖渔排44万口,改造贝藻类养殖面积32万亩,新建深水大网箱888万口。
“这几年政府下大力气进行了海洋综合整治,划定了禁养区,清理了航道,渔排上用新型环保材料替代传统木板和泡沫,现在海面干净了,鱼养得也好了,船也开得通畅了”,一辈子和海打交道的林立颜高兴地说。
天蓝水碧,一叶小舟穿行于摇曳的红树林之间,近处飞鸟翔集,远处中华白海豚不时跃出海面……这样如诗如画的场景,让霞浦县盐田畲族乡中贝村鹅湾自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水清岸绿景美的好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直观的教科书。”盐田畲族乡党委书记雷宇说,下一步计划在这里建设生态文明展示馆、滨海栈道、观景平台、观鸟屋等设施,让大家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更加懂海、爱海、护海。
视频记者:郭圻、姜克红
海报设计:殷哲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