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06 11:31:50 来源: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 作者: 点击数:6672
河北省平泉县桲椤树社区党委--杨海平
我们桲椤树社区位于河北省平泉县东南部,社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33个自然村,62个居民组,2723户、11326口人。是河北省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农村社区,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及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坚持“规划先行、产村共建、人口聚集、资源共享”的中心村建设思路,初步形成了“人口向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土地向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新格局。使山区村民的生活质量明显地提升,村容村貌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北省“美丽乡村”。2014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村”,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为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我社区主要以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为突破口来实施两个转变。
一、实施人口集聚,实现偏远农村就地城镇化
我们桲椤树社区位于河北平泉的偏远山区,共有33个自然村,最小的自然村只有6户,其中12个自然村上学难、就医难、无有网络有线电视。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采取选址新建的方式,紧紧抓住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土地置换等政策,分期分批将12个偏僻贫困山区的自然村村民搬迁进入中心村住进新民居,目前我们已建设了三期新民居,占地面积140亩,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入住新民居563户,2535口人。
对不能搬迁的村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实施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几年来新安装路灯585盏、硬化道路79400平米,亮化、硬化基本实现了社区全覆盖,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现象。
为满足中心村村民的需求,建设了寄宿制小学、农家超市、村民服务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等辅助设施,并设有图书阅览室、游戏健身场、敬老院、文化广场,并规划了幼儿园、中心卫生院、客运站、邮政快递和商贸中心。百姓脱掉泥鞋换拖鞋,拆掉土坯火炕上楼房,用上干净安全的自来水、干净整洁的厨房、卫生间,享受到统一供暖。儿童进幼儿园、寄宿制小学享受到优质教育,百姓到超市采购到符合心意的商品,晚间可到中心广场参加跳舞、扭秧歌的文娱活动,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过去农村由于缺少规划只是房子年年建,越建越分散,浪费了土地、浪费了资源,我们建起了新民居,实施人口聚集,一栋楼房就相当于过去一个生产队,置换土地700多亩,节约土地1120亩。通过人口集聚,节约了土地,使农村就地实现城镇化。
二、将农民就地分工转移,使土地形成产业化
我们社区现有劳力6100名,过去在本地上班人员不足20%,大部劳力要到北京、唐山等地打工,农村荒芜土地逐年增多,在农村种地的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一家五六口人的土地年收入不足一个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靠种几亩地只能维持生计不能致富。同时土地一家一户经营,种植单一,产出效益低,这种生产方式已阻碍了农村发展,松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形不成产业,分散的农民形不成专业,这种状况需要有一种措施将农民重新组织起来,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我们根据上述状况,将农民的土地以每亩年租1200元的方式大片租赁到集体,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建设了万亩富硒苹果产业园区和双千亩地栽香菇产业园区,并组建了农业发展公司,成立了金椤美果品专业合作社、金储源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六个合作社,采取了公司+合作社+专业户的经营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化经营管理。
为了使农民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社区为承包大户免去三年土地承包费、协调贷款、解决水电路等问题,为青年创业者的发展提供优越的创业发展环境,吸引大批青年返乡创业,社区还组织他们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组织科技知识培训,使这些青年很快成为致富能手,目前食用菌园区已达到2600多亩,建食用菌大棚2360个,栽植食用菌2300万袋,解决1100多名农民到园区就业,从事食用菌大户78户,每户年收入20万元左右,出现了一批开着小车种蘑菇的新型农民。
万亩富硒苹果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已修通观光旅游路5公里,现已栽植面积3500亩,栽植果树156800株,并大力发展药材、油葵等林下经济作物,有430多户从事果树专业化生产,257户加入果品专业合作社,户均年收入达3万多元。
两项产业已有510多个专业户从事产业化生产,到2016年将达到600个专业户,将经营着社区12000亩土地。有2100多名劳力放下锄头进园区,当上产业工人,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农户将土地流转后4至5口人的家庭,不受自然灾害影响每年获得5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家庭主要成员到园区上班当产业工人,每年在园区上班达8个月,月均收入在1800元以上,实现了月月有收入,收入有保障,一个家庭年收入在3.5万元左右。
在我们这里青年农民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实现了年青人学技术、能经营、会管理,青年农民当上经营组织者,中年以上农民进园区当工人,做到能人经营,农民打工,有人种地、有人做工,无技术农民不出乡、不花路费就成为产业工人。使农民的生产方式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将青年农民从外地引回来在家发展,并且能致富快发展,解决当前农村人往哪去、钱从哪来的瓶颈问题,使农业形成产业化、农民走向专业化,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使多数农民从少量土地解脱出来,走向由贫困到富裕的发展之路。
三、抓资源利用办企业,全民创业求发展
在这里我们求的是共同富大家富齐心协力奔小康,靠铁选企业建起的金茂矿业集团公司,是由原金杖子村427户村民自愿入股办起的民营企业。当时占全村总户数的60%,目前年生产铁精粉30万吨,安排就业岗位840个,根据市场需求建起了平泉金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二次创业,主要依据北京冶金研究院的科学技术,凭借武汉理工大学的高端技术人才,对尾矿砂深加工再利用提高附加值,主要生产新型绿色环保建筑材料,适用于砖混楼房建设、工矿建筑、公路铺设等建筑填充材料。
与承德鸿泰鑫科技公司合资兴办的联营企业承德鸿泰鑫科技公司金杖子分公司,主要为北京现代集团带料加工汽车电子线束,年生产汽车电子线束36万套,实现产值1.8亿元。该企业安排300余名当地妇女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工资月收入1500元以上,年可为社区居民增加总收入720万元以上。
吸引在外企业老板返乡创业建起了投资1.2亿元、占地70亩、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的工厂化杏鲍菇企业,该企业所生产的杏鲍菇原材料主要为玉米芯、木屑、秸秆等农业废料。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就地取材使周边农民大量的木屑、玉米芯、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得到合理的利用,变废为宝。该项目安置400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的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快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实施农民的两个转变,使农村起了一定的变化。为了使更多的村民发展创业,对现有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适应市场,重点利用现有资源,将废物变资源,将资源变财富,通过就地转型升级,现有600多劳力从事专业化生产,1400多名劳力到企业上岗就业,2100多名农民到园区当上产业工人,实现了劳力有处去。使当地农民不出乡就可挣现钱,达到了全民创业,2014年社区中心村人均可支配资金达到15800元,生活水平居全县之首。
为了使偏远贫困山区的群众彻底摆脱艰苦的环境,社区把扶贫搬迁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抓手,坚持扶贫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扶贫开发与产业建设相结合、新建新民居与危房改造相结合等三个结合,全面推进扶贫搬迁工作。通过扶贫搬迁使偏远贫困的群众搬迁到中心村,使搬迁群众生活舒适便利,过上了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新生活,同时通过产业的发展,吸收搬迁群众就业。使搬迁的群众搬得出、住得稳、能致富,达到了偏远山区群众做饭不用再烧柴、看病不再跑远路、上学不用再接送的便利效果。
农村小康要实现,关键看干部的思路和勇气,思路决定出路,路子选准了,就要勇往直前、拼搏发展,我们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农民的两个转变,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目前社区达到干群关系好、创业环境好、发展前景美。实现了山区能人创业有舞台、贫困农民致富有奔头、党员干部成为农村致富领头雁,为中国贫困农村奔小康趟出了可行之路。
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