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9 23:28:09 来源:瑞金论坛 作者:唐洲雁 点击数:6583
从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唐洲雁
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持续不断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奋斗,不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而且留下了优良的传统作风,这是新时期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今天,我们学习党的百年历史,关键是要从中汲取接力奋斗的智慧和力量。
这种智慧和力量有很多,我这里只讲四条。
第一条,善于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斗争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
中国革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是在成功与失败、血与火的斗争考验中逐步找到一条正确路线,并且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不断开拓前进的。
要探索,当然就有成功,也有失败。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要经历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善于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毛泽东,则无疑是同时代共产党人中的佼佼者。
比如,正是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他得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结论。
再比如,正是通过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他阐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这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起点。
翻翻“毛选”,这样的例子很多。无论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还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是来自对现实斗争的总结和历史状况的分析。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就是对当时党内思想状况的分析和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是对土地革命战争经验教训的分析和总结;而《实践论》《矛盾论》,则是对当时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从哲学高度进行的分析和总结。
可以说,“毛选”中的文章,都是对中国革命艰难困苦斗争过程的忠实记录,是党和人民经过巨大牺牲换来的血的经验和教训。毛泽东曾经说过,“我的那些文章,不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是不可能写出来的,因为没有经验”;先要有人民的革命斗争,然后反映在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才懂得并能够写出些东西来。因此我的那些文章,其实哪里是我一个人的功劳,那是中国革命战争活生生的总结,是党和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读了毛主席的这些话,我们就知道,善于总结历史、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斗争本领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条,顺应历史规律,制定战略规划,引领实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动员大会上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能不能根据历史规律及其发展变化,及时制定新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在战争年代,每到一个历史的转折关头,毛泽东都要认真分析形势,提出新的主张,制定战略规划,引领实践发展。
当年上井冈山的时候,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是,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表势力——封建军阀正在进行混战,这就为工农武装割据留下了缝隙,工农红军可以在这些缝隙里生存、发展、壮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根据这样的形势判断,他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为后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战之初,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分析敌我力量对比,制定战略战术,预言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后来的历史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不仅分析了国共内战的走向,而且成功预言它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包括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进攻,并一再调整我们的战略规划,终于迎来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到1949年3月,国民党败局已定,毛泽东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随着国内主要矛盾即将出现的新变化,要实现工作重心的战略转变,即从过去战争年代以农村为中心,转到建设年代以城市为中心。为了实现这一重大的战略转变,全党上下都必须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包括实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正是因为实现了这些方面的转变,才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加重视战略规划和设计。比如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刚过,就及时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抓紧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计划(1953—1957),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已经制定、执行了十四个五年计划(规划)。国外媒体和有识之士这样评价说: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几乎连续不间断制定十几个五年发展计划和规划,这是开创“中国模式”、创造“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恰逢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要认真总结、汲取过去制定五年计划和规划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并用以指导发展实践、检验发展成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实现“十四五”擘画的宏伟蓝图,进而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条,善于把握时代特征、抓住历史机遇,确定奋斗目标,引领党和人民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奋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
众所周知,列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俄国革命实践的第一人。他对当时的历史大势、时代特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由于帝国主义的链条中存在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可以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在一国或数国赢得自己的政权。正是根据这样的时代判断,他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旧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是花了大力气去加以认识和把握的。一直到《新民主主义论》才算彻底搞清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我们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为此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等等。具体的认识过程,则是一个更加长期、艰巨、复杂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是首先对时代主题进行了重新判断,认为已经从冷战转向和平与发展,从而提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以后,他反复强调要把握战略机遇期,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到了世界之交,虽然时代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应对各种挑战,就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到了新世纪新阶段,虽然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各种矛盾更加集中突出,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成为突出问题,科学发展观由此应运而生。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手中。这一代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我们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这个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新的变化和特征,确立新的目标和任务,沉着应对,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第四条,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的意识,它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增强忧患意识始终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我们这个党,是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刻诞生的,是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日益走向成熟的。一方面,她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迎接挑战,在斗争中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她又在战术上重视敌人,随时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正所谓每临大事有静气,临事而惧、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纵观我们党的历史,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比如当年党的七大召开的时候,抗战胜利在望,全党空前团结。但毛泽东在七大闭幕式上,却一口气列举了17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包括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军队被打散打尽,等等。正是这种充足的思想准备,为后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前夕,面对即将执政的风险考验,毛泽东要求全党必须做到“两个务必”。在从西柏坡前往北平的途中,他提出了“进京赶考”的重大历史课题,并希望全党同志都要“考个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一些党员干部的骄傲自满情绪,小平同志告诫全党,“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可以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们党的忧患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确保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向人民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满意、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合格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他深刻阐述了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的重大问题,详细分析了当前我们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他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自然灾害等十几个方面列举了需要高度重视的风险,要求全党“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这些谆谆告诫,与毛泽东当年在党的七大上的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面对风险挑战一以贯之的预判力与把控力。
时至今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绝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志得意满。总书记强调:“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诲,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从党史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还有很多,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四条。